為充分發揮社會實踐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引導廣大學生自覺肩負起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使命,努力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袁庚書院計劃開展了“知行之路”的主題實踐活動。
書院遴選學生黨員、學生骨幹組成實踐學習小組,前往上海市、南京市紅色教育基地,通過體驗式🦂、研討式👨🏽✈️🕋、現場教學等形式了解、學習偉大革命精神和崇高革命理想的歷史踐行過程🏊🏻♀️,見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追尋民主戰士,汲取精神力量

圖🦯:韓萍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之於中國,是新文學之開山👰🏿📙,是新文化的火種,是執筆的戰士🦹🏽♀️,更是民族魂的象征🤵♂️。
8月18日上午👱🏿♀️,實踐學習小組來到位新中國建立後的第一個人物性紀念館、第一個名人紀念館——魯迅紀念館。館內藏有大量魯迅生平的手跡以及生活用品,這些物件穿越時空🧑🏼🦳,將百年前執筆而戰的魯迅又一次復現。同學們一路回憶著曾經學習過的魯迅先生的作品,結合講解員的介紹👨🏽🦱,回顧魯迅先生曲折、多姿的人生💁,仰望魯迅先生博大深邃的精神世界。
追本溯源👩👧👧,尋訪紅色足跡
“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件”。18日下午,實踐學習小組來到了中共一大會址,一起回顧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重要歷史時刻。
在那棟沿街的舊式石庫門建築裏,同學們駐足於一件件珍貴史料前🖐©️,聆聽講解員講述中國共產黨從無到有,歷經艱難曲折♥︎,逐步從一個幾十人的小黨發展到今天一個擁有幾千萬黨員的執政黨的光輝燦爛歷程。通過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一份份厚重的史料☎️、一幅幅鮮活的照片,回望那段風雲激蕩的崢嶸歲月🏇🏼,感受革命先輩篳路藍縷的奮鬥歷程,汲取砥礪奮進的精神力量👼🏿。

圖🌧:張智清

圖:張智清
緬懷遇難同胞🎠,銘記沉痛歷史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8月19日上午,實踐學習小組一行懷著沉痛的心情來到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在對紀念館內史料陳列廳🚀、遺骨陳列室📷、“萬人坑”遺址、勝利之墻等的參觀中,深刻回首凝望舊中國屈辱之歷史🫰,感悟犧牲先烈之精神,牢記沉重歷史之教訓⏱、喚醒愛國奉獻之情懷。實踐學習小組在一張張慘痛的圖片、文字等史料前駐足長留,無不心痛扼腕👎🏿。在對那無可挽回的遇難同胞沉痛悼念的同時👌🏽,作為新時代大學生的我們,也要駐足當下,為民族之復興而不懈奮鬥,為沉重歷史不再重演而不懈努力。這便是時代賦予我們青年一代的意義與使命。



圖🙌📻:張帝周夢兵尹婷婷
致敬英烈,勇毅前行
“我是一顆小小的石頭,深深的埋在泥土之中”🪟。下午👍🏻,實踐學習小組來到雨花臺烈士陵園🤦🏻♂️。莊嚴肅穆的烈士紀念碑在陽光下巍峨高聳,“寧死不屈”的革命烈士雕塑前,“長明燈”熊熊燃燒,象征革命烈士的精神薪火相傳、代代不息。同學們再次深刻領悟革命烈士為了新中國的解放“視死如歸,慷慨就義”的崇高精神👨🏻🦯。
同學們從展出的一件件革命文物中🤵🏼,追憶革命歲月,重溫英烈故事🚖,感受到英雄兒女為理想的實現、為民族的希望和民眾的幸福英勇獻身的精神📿,大家深切體悟到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



圖🌕:韓萍張帝湯彬
01
“在我看來魯迅先生是為振興中華操勞過度而死的🤫。從他多張舊照片的神情可以看出他無時無刻都在認真思考,為民眾覺悟而思考,為民族革命而思考♿️,憂中華之憂。”
李思迪
02
“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我不僅僅是見證了歷史,更是體會到了和平的珍貴和重要。那些無辜的生命被奪走,家庭被撕裂,這場慘劇給人類留下了深刻的警示,我們必須銘記歷史,防止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
馬瑞康
03
“四天的時間雖然短暫,但是這次活動中的收獲和感想將一直伴隨著我前行。努力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郝芮
04
“這段歷史之旅喚起我對國家、人民和未來的深刻思考,激勵我在所從事的領域中不懈努力,為實現更加美好的明天貢獻自己的力量。”
周夢兵
05
“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我也必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盡自己的全力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貢獻。”
尹婷婷



圖🫱🏻:學習心得分享

圖🐯:部分同學的心得體會
袁庚書院組織此次“知行之路”主題實踐活動👰🏿♂️,歷時四天,行程共計3400公裏,把讀萬卷書與行萬裏路結合起來,帶領同學們深入了解祖國的歷史文化和現實國情,深刻認識世界發展大勢,厚植家國情懷🤟🏿,錘煉過硬本領,希望廣大同學能夠知行合一,早日成長為可堪大任的棟梁之才🏌️♀️,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